2025年3月,中国《电器电子产品有害物质限制使用要求》(简称“中国RoHS 2.0”)通过技术审查,标志着这一强制性国家标准即将进入实施阶段。作为全球电子产业链的“双核”之一,中国RoHS 2.0与欧盟RoHS指令的异同引发广泛关注。本文从技术细节、执行机制及产业影响三方面展开对比,剖析中国标准如何在国际接轨中实现本土化创新。
一、管控物质与限值:趋同中的“动态调整”
项目 | 中国RoHS 2.0(2025) | 欧盟RoHS指令(2011/65/EU) |
管控物质种类 | 铅、汞、镉、六价铬、多溴联苯(PBB)、多溴二苯醚(PBDE)6类 | 同中国标准,新增4项邻苯二甲酸酯(DEHP、BBP、DBP、DIBP)10类(2021年修订) |
限值要求 | 均质材料中单一物质≤0.1%(镉≤0.01%) | 同中国标准(新增4类邻苯限值≤0.1%) |
豁免机制 | 动态豁免清单,每3年评估更新,允许企业申请最长5年过渡期 | 固定豁免清单,更新周期不明确,豁免有效期通常为5-7年 |
技术差异解读:
二、检测方法与合规成本:技术降本与贸易便利化
项目 | 中国RoHS 2.0(2025) | 欧盟RoHS指令 |
检测方法 | 优先推荐X射线荧光光谱(XRF)等无损快检技术,允许企业自检报告 | 要求第三方实验室检测(如IEC 62321标准),成本较高 |
符合性标识 | 统一“绿色e标”,含二维码可追溯有害物质含量及豁免信息 | CE标志,未强制要求有害物质信息披露 |
互认机制 | 通过CQC认证可申请欧盟CE标志互认(部分豁免需单独评估) | 需单独完成欧盟市场合规程序 |
技术差异解读:
三、产业影响:供应链重构与全球竞争格局
1.国内企业机遇:
2.跨国企业挑战:
四、专家观点:国际协调与本土创新的平衡
结论:技术细节背后的战略考量
中国RoHS 2.0的制定,既是对欧盟RoHS指令的兼容性回应,亦是通过“动态豁免”“自主检测”等机制实现本土化创新。短期看,差异化的技术规则可能增加跨国供应链管理成本;长期而言,中国标准的灵活性将推动全球电子产业环保技术迭代,并为新兴经济体参与国际规则制定提供范本。
正信检测 守护信任
MAKE YOUR TRUST RIGHT
关于TRUST RIGHT
第三方检测实验室。
获得国家CMA资质认定以及美国IAS认可;是英国BSI签约授权的测试分包实验室;是匈牙利CerTrust签约授权的战略合作实验室。
专业从事燃气器具、液体燃料器具、固体燃料器具、燃烧流量压力调节控制装置、电子燃烧控制器、家用电器等产品出口的检测和认证咨询服务。
帮助企业出口欧盟、澳洲、英国、俄罗斯,格鲁吉亚,中亚各国,南非及沙特等国家和地区。出口欧洲的CE认证服务,覆盖了LVD,EMC,RED,GAR,ErP,RoHS,REACH,ME,MD,PED,CPR,DWD等指令和法规。出口澳洲的BSI和AGS的检测服务和认证咨询,以及WaterMark的检测和认证咨询;出口南非的LPGSA认证,检测服务和咨询;出口沙特的SASO和QualityMark的检测和认证咨询。
